忘記了,又記起來了;記起來的只是名字,人,卻忘了。
這是外表坊時驗團即將在9月北京青年戲劇節演出的《春眠》結尾的一段情節,一頂張冠李戴的綠帽,模糊了大家的思緒,究竟,是真的遺忘,還是背叛?
這齣戲講的是一對夫婦從相識、相愛到結婚、然後先生發生外遇,太太隱忍不發,到老太太失智,在安養院卻與同樣失智的男人發生關係,她,也外遇了。
失智症有時清醒、有時糊塗的症狀,在戲裡很巧妙地讓觀眾也糊塗了,究竟這位太太的失智是真失智嗎?還是為了報復先生外遇演的戲? 但就在先生撞見她跟外遇男親熱的時候,卻又聽見她口中喊的是正牌老公的名字,他該怎麼辦?抓姦,還是視而不見?還是有其他處理方式?
《春眠》目前正緊鑼密鼓地在排練,而要選擇何種結局,正讓導演黃郁晴及編劇簡莉穎傷透了腦筋,他們希望有個快樂看待的結局,卻又要能不落俗套,「去年演出時,結局就一直修改,直到演出前一天還在改。」黃郁晴說:「今年再演,我們都希望結局再改。」
做戲的人就是這樣,即使到了演出時,還是覺得不夠完美,即使得到滿堂彩,好評不斷,還是覺得有改進空間,「隨著時間的累積,自己的成長,對戲就有不同的呈現觀點。」黃郁晴說:「所以才會一改再改。」
這齣戲其實是簡莉穎的課堂作業,去年她在北藝大研二的作業,老師金士傑出的題目是:「通俗劇,跟老人有關。」
「在醞釀時,我想到了我以前看過的一本書。」簡莉穎說:「加拿大小說家孟若的《熊過山來了》,那是一本老人獨白的小說。」 老人的孤寂、老人的無助、老人的失能、老人的恐懼,都在《熊過山來了》中有很清楚的呈現,台灣正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,同樣有這些老人的問題,所以,簡莉穎參考這本書的架構,轉化為以台灣的社會脈胳來呈現。
為了能忠實呈現台灣老人的情況,她還到北投安養院去作田野調查。
簡莉穎選擇這個題材,跟她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,「我媽在我很小時就過世,不是失智症,而是癌症。」人生就是這樣,再美好的東西,也會在一瞬間消失,但她希望藉著這個戲來傳達一個想法:「人生無常,但不代表虛無,無常,仍要活下去。」
「劇本花了我將近兩個月時間。」她說:「最大的困難就在不知道如何結局。」 好不容易劇本完成了,所裡會辦讀劇會,她找來幫她讀劇的就是黃郁晴,在讀劇當天才給本,讀著讀著,黃郁晴愛上了它,讀完後她跟簡莉穎說:「這戲演起來一定很過癮,我要導這齣戲。」
學姐開口,簡莉穎當然說OK,兩個人就開始找場地、找演員、找錢,有一天她們找上了外表坊時驗團的團長李建常,「我們找他是希望他能演劇中的一個角色。」黃郁晴說:「我們覺得他很適合。」 李建常沒有辦法演,但很喜歡這齣戲,所以就主動提供外表坊擁有的363小劇場給她們排練及演出,演員沒找到,場地倒意外地解決了,還是免費的場地。
去年的演出獲得非常高的評價,有人甚至以2011年最佳小劇場作品稱之,今年此劇被廣藝基金會選中參加北京青戲節,也入選華山生活藝術節,9月先在北京演,10月再回台北演出。
每個做戲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戲能一再重演,但當這個做戲的人像黃郁晴及簡莉穎這樣力求完美時,重演也是一場噩夢,只是,她們心甘情願又滿心歡喜。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blog.udn.com/jabbar66/6775495